2022年第八屆華廈眼科論壇成功舉行:5G賦能,構建智慧醫療新生態

共襄學術盛會,共享科研成果。6月11日下午,由華廈眼科醫院集團、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主辦的“2022年第八屆華廈眼科論壇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廈門召開,並向全國眼科同仁直播。謝立信院士、黎曉新教授、趙堪興教授、孫興懷教授、葛堅教授、劉祖國教授等名家“慧”聚一堂,圍繞着眼科疾病的熱點難點,與線上線下廣大眼科同仁談醫論道,共同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聚焦新技術,展望新未來。開幕式上,還迎來了“廈門眼科5G遠程診療智慧醫療平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模態影像人工智能互聯網醫院平臺建設”的啓動儀式,智慧元素爲本屆論壇增添一抹亮色,也爲未來華廈眼科持續佈局智慧健康領域帶來無限想象力。

“新時代下,在持續推進醫教研協同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醫療高質量發展”,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總院長黎曉新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論壇上兩個智慧平臺的啓動,促進華廈眼科進一步擴大遠程醫療,打造數字化眼病診療中心。

(黎曉新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立信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廈門眼科中心自2016年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來,角膜和眼表疾病團隊已經成長爲全國角膜病領域的一個知名團隊,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及福建省的創新成果獎,也給福建乃至全國的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優質診療服務。相信,在人才戰略的繼續引領下,還將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謝立信教授)

“華廈眼科醫教研一體化全面發展,這些年來取得的亮眼成績,大家有目共睹”,福建省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朱益華教授在致辭中表示,華廈眼科論壇由眼科名家領航,不僅爲省內眼科同道搭建了交流的橋樑,更爲全國眼科同仁提供了一個高水平、高規格的學習平臺。

(朱益華教授)

廈門市衛健委副主任王萍也在致辭中高度讚賞了華廈論壇的舉行。她說,華廈眼科多年來舉辦各類學術會議,積極構建開放、共享的科研環境,爲專家學者們搭建了成果轉化、學術交流的平臺,她也希望華廈眼科繼續不遺餘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共享利用,爲國家眼科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王萍副主任)

名家賦智:前沿課題,啓迪智慧

學術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眼科名家們暢談新技術、新成果、新理論,碰撞思想火花,共話行業未來,也讓與會的同道們一飽“眼”福,收穫滿滿。

● 中國工程院院士、廈門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導師謝立信教授帶來《角膜感染和白內障手術》主題分享。

謝院士結合臨牀經典案例,詳細介紹了角膜感染同時合併白內障時手術方式選擇的原則。感染性角膜病變,感染控制後形成角膜白斑或角膜瘢痕合併明顯的白內障,可行PKP聯合白內障手術;急性感染期,若明確存在晶體感染或嚴重的晶體渾濁,術中根據情況可聯合白內障摘除手術,否則需2期白內障手術以降低手術併發症;PKP術後2期白內障手術,術中應注意保護角膜內皮。

● 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總院長黎曉新教授帶來了題爲《福建省眼病流行病學調查》的主題演講。

黎教授介紹,本次眼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通過爲期兩年的採樣調查,共收集近萬例的數據,建立了福建省眼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庫,獲取了城鄉及沿海內陸人羣眼健康狀況基線數據,並建立了居民眼健康管理系統。她還介紹,在視力損傷特徵上,遠視力損傷患病率內陸>沿海,城鄉無明顯差異;近視力損傷患病率農村>城市,沿海內陸無明顯差異;合併視力損傷患病率,農村>城市,內陸>沿海。

● 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華廈眼科醫院集團專家委員會主席趙堪興教授分享了《兒童間歇性外斜視手術面面觀》

趙教授通過研究指出,手術是治療間歇性外斜視的主要方法;兒童治療間歇性外斜視應注意掌握手術時機,除非有大角度外斜視且斜視角逐漸加大,立體視下降,控制力下降,一般不提倡間歇性外斜視早期手術。他還介紹,間歇性外斜視手術選擇與斜視分型相關,也與術者經驗有關,分開過強型外斜視手術成功率最高,而集合不足型外斜視手術效果較差;間歇性外斜視的自然病程需要進一步探索,準確評價手術效果有待大樣本前瞻性RCT的結果。

●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候任主委、華廈眼科醫院集團科技創新委員會主席孫興懷教授帶來了《青光眼激光治療:從SLT到DSLT》的主題演講。

孫教授介紹了SLT治療中國POAG有效性和安全性臨牀研究,通過6家醫院入選的62例POAG,施行SLT治療隨訪6個月,SLT在臨牀中可作爲POAG的治療方法之一。孫教授還認爲,DSLT治療作爲近年出現的一種更加直接的新型SLT方式,具有比傳統SLT更加簡便易行、可及性強、可享性廣的特點,也帶來創新與轉化的啓示:基於臨牀需求,推動中國眼科學及視覺科學的創新研究與轉化,並積極與國際接軌。

●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華廈眼科醫院集團戰略發展與學術委員會主任葛堅教授發表了《青光眼防盲任重而道遠》的主題演講。

葛教授開門見山指出,中國和全球青光眼發病形勢嚴峻,青光眼患病率逐年升高,每年世界青光眼周的口號也體現了治療方式。他認爲最基本的纔是最重要的,其中在眼底檢查上,在使用直接檢眼鏡檢查的基礎上,建議採用裂隙燈前置鏡檢查法和眼底圖像記錄技術進行眼底檢查。同時,冥想是青光眼患者管理的複方製劑,冥想對青光眼患者是有益的、正能量的,也要重視心理安慰治療。

● 亞洲乾眼協會主席、華廈眼科醫院集團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劉祖國教授帶來《乾眼治療的進展與挑戰》主題分享。

劉教授表示,乾眼爲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病,是由淚液的質、量及動力學異常導致的淚膜不穩定或眼表微環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症、組織損傷及神經異常,造成眼部多種不適應症狀和/或視功能障礙。乾眼治療方法多,但如何正確科學選擇仍然面臨挑戰。而建立分類體系,有利於提高治療效果。劉教授將此分爲三類,分別是按發病原因與危險因素、按淚液主要成分或功能異常分類、按乾眼嚴重程度分類,並推薦相應治療方案。

5G賦能:遠程診療智慧醫療平臺,躋身國家部委試點項目

在眼科同道的共同見證下,國家工信部、衛健委“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廈門眼科5G遠程診療智慧醫療平臺也在論壇上啓動。

這也是廈門眼科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眼科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延,有效提升眼科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的一項重要舉措。

智慧醫療模式是基於5G技術提出的一種新模式。遠程診療智慧醫療平臺建設,是對原有5G網絡應用平臺及設備的延伸、優化和升級,通過聯合區域專科聯盟醫聯體、智慧醫院遠程醫療、泛醫療機構主動健康、家庭醫生慢病全程簽約等多個新型服務模式,建成視頻與圖像交互的醫療診斷與指導應用平臺,可實現實時調閱患者影像診斷信息、遠程實時會診、眼疾AI篩查等診療行爲。

遠程醫療的實施也將有效優化區域性醫療資源分配,減輕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縮短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提高監測、診斷及治療的時效性。作爲試點承擔單位,廈門眼科中心將積極探索和發揮“5G+智能診療”協同的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加強成果轉化推廣,實現眼科診療的及時性、覆蓋性及專業性。

科研賦力:“人工智能互聯網醫院”,推進大健康管理關口前移

廈門市重大科技項目——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模態影像人工智能互聯網醫院平臺,同步在本次論壇上啓動。項目的建成將優化醫療資源,精準下沉眼病防治技術,推進大健康管理關口前移。廈門市科技局高度肯定該項目,作爲2022年廈門市重大科技項目立項。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常見致盲性眼病。人工智能“醫生”的應用,能輔助進行早期眼底的篩查和診斷,提高臨牀醫生診斷的準確率,以構建眼病慢病管理體系,實現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利於眼病早期篩查、干預和防治,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致盲率。在優質醫療資源和眼底病醫生匱乏的基層,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和遠程醫療還能有效突破地域限制,切實爲診療搭建“高速路”。

眼球是一個能從眼表到眼底都採集到圖片的特殊器官。在黎曉新總院長的帶領下,廈門眼科中心以“眼底一張照,慢病早知道”的眼健康篩查推廣模式,一直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的互聯網醫院平臺。

此外,廈門眼科中心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致力於研發帶有人工智能的便攜式眼底成像設備,以便更好地應用於中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

(以上圖片由華夏眼科提供 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