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Live大股東接手九成臺蘋員工 推復刻版蘋果新聞網內幕

17Live榮譽董事長潘傑賢。(攝影・駱裕隆)

潘傑賢坐在沙發上讓我們拍照,有點神經質的挪動身體,攝影師請他笑,他嘴一咧露出牙齒,像極牙膏廣告,又頻頻叮囑攝影記者不要拍到他背後的公司商標。

他說:「免得別人又說這家背後是什麼資本,跟我名字掛在一起不見得有好事。」

「我第3次去經濟部說明,一下車就有記者圍上,一會兒新聞就出來了。」覺得被設計了嗎?他字斟句酌:「我沒這麼說……,現在就是有點被害妄想症,每次下車前先左看右看,昨晚吃完飯過馬路要搭計程車,覺得有一千隻眼睛在盯着你。」

想成爲狗仔隊老闆,卻不習慣被盯梢。38歲的潘傑賢堪稱臺灣媒體新創圈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人,他握有亞洲最大直播平臺17Live、聲音經濟平臺SoundOn聲浪,還有加密貨幣平臺等。

但自從6月他宣佈要買臺灣蘋果新聞網(以下稱臺蘋)以來,風波不斷,先是民團指稱他背後有中資、臺蘋資料庫可能被港版國安法運用、還有股東提告……,說到這,他勃然大怒。

「那場記者會,還放中國大炮軍火的照片,我跳了起來,我×!三小!我在家裡打Game,什麼軍火!」果真是臺灣女婿,連罵人都帶着臺灣口氣:「我老婆、孩子是臺灣人、所有資產在臺灣,我不明白爲什麼要把我說成這樣!」

他說自己交易對象不是壹傳媒,而是商人黃浩,黃浩卻告訴他「正在處理中。」整個交易宛如羅生門,眼看8月31日臺蘋即將熄燈,交易案卻懸而未決。

新加坡商人家庭出身

家族事業遭中資入股逼退場

「3周前我突然意識到,交易案不可能在8月底過,我整個人大崩潰……,」崩潰完之後,他決定成立壹蘋新聞網,8月30日召開記者會宣佈,不用臺蘋網站、名稱、資料庫、個資,聘僱96%臺蘋的被資遣員工(推估約220人),趕在9月1日上線。

一連串指控裡,讓他最跳腳的可能是把他跟中資牽上線,因爲他的家族就吃過中國市場大虧。

他出身新加坡商人家庭,在5個孩子裡排行第4,父母1977年創業,一開始在賣場賣鍋子,靠着與電視節目合作、週週送汽車等靈活行銷,累積了第一桶金。

1994年父母轉做進口傢俱生意,自創達芬奇家居代理Armani、Versace、Fendi等國際品牌,一路從東南亞賣進中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股票即將上市前,卻被中國央視節目踢爆造假,指稱是東莞生產出口到義大利,冒稱原裝進口。

母親潘莊秀華召開記者會,當衆崩潰痛哭,被戲稱爲「達芬奇的眼淚」;又有人藉機勒索和解金,就算原廠代表遠渡重洋來證明清白,銷量也迅速下滑8成,沒多久,中國國家企業首旅集團堂而皇之入股,3年後父母被迫退出經營。他淡淡說:「我們家不適合在中國做生意。」

但他也不進家族事業。2012年在美國唸書時,被交往8年的女友甩了,當時交友軟體Tinder剛興起,他認爲「找伴侶就像機率遊戲,接觸越多,成功率越高。」他每天至少約1個人見面,約着約着,覺得軟體很有發展性,回到新加坡就創立針對亞洲人的交友軟體拍拖(Paktor)。

一開始6個月一口氣擴張到11個市場,但過度擴張讓資金快速燒盡,6個月燒了新臺幣6千萬元,他趕緊縮減規模退回4個市場,又快速取得募資,才撐了下來。

「當時不知道怕,想把成績衝出來,發現『靠夭,沒錢了!』」爲了求生,潘傑賢踏上募資之路,陸續向新加坡淡馬錫、日本雅虎等募了4輪資金。

「主要是他對財務很在行,能把財務說得讓投資人很明白,這能力對新創尤其重要。」一位投行人士說。當時是他競爭者的黃立成坦承:「他真會募資,所有VC(創投)都站在他那邊,我完全沒這種能力。」

他10年募得超過100億元!

資金總能到位,永遠打不死

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形容,潘傑賢不但聰明,而且眼光清明,不讓主觀情感影響大局。2017年黃立成遇上募資跟管理瓶頸,找上潘傑賢,但話一出口竟是:「喂,你怎麼做都不會比我大啦,還不如合併,你來當CEO。」

「這種話我肯定吞不下去。創業者自尊心強,通常會想『我做給你看!』」林之晨說,但潘傑賢不以爲忤,冷靜估算覺得這門生意的確能做大,慨然應允。當時17Live急需資金,他用新臺幣3億元買股份,90天內就將資金如約到位。

「我過去10年募了超過新臺幣100億元的資金,創業界大家叫我『融資蟑螂』,因爲資金永遠到位、永遠打不死我。」潘傑賢自嘲。他認爲募資無捷徑,就像找女友:「你找100個投資家,10個回覆想了解,5個見面,總會有1個投資。」

他管理又急又強悍!

1個月財報沒績效就裁員

「他這人夠軟,會調整自己;但也夠硬,堅持的事都不讓步。」黃立成說。但潘傑賢的管理非常急而強悍,2021年他買下聲浪時,1個月內將員工增編2倍,過了1個月看到財報慘綠,立刻鐵腕裁員,辦公室從塞爆到人去樓空,不超過3個月。

「看1個月績效,不會太短嗎?」記者質疑,他答得理直氣壯:「不會。財報健康度是對員工的責任心,看到問題就要處理。你不犧牲一些,完蛋的是全盤。」

前員工形容他對趨勢嗅覺非常敏銳,點子也多,一想到點子就馬上交辦,深夜12點也會接到他的工作電話,他又盯得緊,曾有員工的手機因爲一整天接他的電話、不斷充電,晚上手機直接爆掉。

但他最大的挫折,是娛樂平臺M17上市失敗。2018年,M17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天風風光光敲了鍾,卻無法交易,原來是投資方的KYC調查(認識客戶,Know your customer)沒過,數日後決定取消上市。

「我帶着家人到芝加哥窩了1個星期,把臉書跟推特全部刪了,每天只看Netflix,哪裡都不想去。」潘傑賢頹廢后面對現實,出了三步策略,一穩定軍心、二拿資金、三攻打:「我不上市了,靠私募,6個月內募到10億,不只穩定臺灣,還進攻日本、中東跟美國,隔年就開始賺錢。」

然而在他眼裡,臺蘋是坐在黃金堆上的乞丐,空有大流量,卻不懂靠流量賺錢。「臺蘋流量是我其他事業的10倍,收入卻是10分之1,我只要用我旗下任何事業,像直播、Podcast去轉換變現,它就能賺錢。」

同樣是商人辦報,但兩代商人顯然不同,黎智英把新聞當商品,附加廣告賣給讀者;而潘傑賢把新聞當大門,引客進門銷售。

但是臺蘋這座金色大門,眼看着他是無法在大限前買下來了,既然可能買不到,他乾脆領着僅剩的建築工人,在不遠處再復刻一座門,從名稱、商標到版型,都有9分像。

黎智英將新聞視爲商品,以讀者興趣爲優先,正如商人以顧客利益爲優先,有着「不扮高深、只求傳真」方針,扛得住多年的關說壓力;然而潘傑賢幾天後就要成爲媒體老闆,編採方針只有「保住蘋果員工、保留蘋果精神」,整個訪談裡出現最多的字眼,是「變現」。

「假設一年後我真的是虧了3、4億做不起來,我很抱歉、對不起,至少我死在劍下,總勝過我從沒上場。」潘傑賢說:「如果有一天黎老闆真的是有辦法出來,我會原封不動的把這東西交還給他,我一分錢也不要賺。」

他說着,簡直有點悲壯了,看在身陷獄中的黎智英眼裡,曾經龐大的傳媒帝國以如此方式續命,不知做何感想。

《商業週刊18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