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榮獲一等功,兩次提拔落榜又兩次下崗,晚年終於重回軍營
2019年,兩名記者前往河南浚縣,採訪已經退伍多年的越戰老兵於建軍。
沒想到,這位曾經在16歲時就拿下一等戰功的英雄,退役後的生活卻過得無比艱難。
不僅兩次遭遇下崗危機,爲了生計,甚至一度淪落到上街擺攤掙錢。
這位戰鬥英雄到底經歷了什麼?
於建軍(左一)
正如他的名字那樣,於建軍一出生彷彿就帶着建設祖國的使命,在年僅16歲的時候就入伍當起了兵,僅僅訓練了半年時間,這位少年就扛起槍走上了真正的戰場。
1979年初,我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於建軍所在的部隊奉命前往邊境展開戰鬥。
由於在部隊裡時常聽到哥哥們講述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事蹟。
一開始,天真懵懂的他甚至對打仗這件事還有些興奮和期待,滿心憧憬着自己也能和那些故事裡的英雄一樣,以一敵百、大殺四方。
可當真正站上戰場的時候,於建軍卻徹底傻眼了,只見在硝煙遍地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殘肢斷臂和慘白的屍體。
鮮紅的血液灑滿大地,傷員們痛苦的嚎叫聲夾雜着刺鼻的火藥味,不斷衝擊着於建軍的大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哪裡見過如此血淋淋又殘酷的畫面。
這個16歲的少年徹底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他害怕,但沒有退縮一步。
因爲他知道,正是有了無數先輩視死如歸的流血和犧牲,他才能夠在紅旗下平安長大,如果他現在退縮了,那以後的子子孫孫或許就無法平安長大了。
帶着這樣的想法,於建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戰場,憑藉着在軍營裡艱苦訓練出來的成果,他也很快適應了下來。
在一次攻堅戰中,於建軍親眼目睹了身邊的戰友接連倒下。
他既傷心又憤怒,恨不得馬上就衝出去與敵人決一死戰,可腦海裡的理智最終還是讓於建軍冷靜了下來,他知道硬碰硬無異於送死,必須想辦法削弱敵軍的火力才行。
冷靜思考了一會兒之後,於建軍突然大吼一聲,端起槍就衝了出去,他快速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不斷利用身邊的掩體進行躲避,終於在最靠近敵營的一條壕溝裡,拼命將手榴彈不斷地扔出去。
只聽砰的幾聲,敵人的機槍手連同他的武器一起歸西,火力瞬間弱了下來。
利用這個空當,於建軍又端起槍擊斃了兩個試圖偷襲我軍的敵人。
此時,眼見敵軍火力點已經被徹底摧毀,我軍立即向對方發起反擊,喜得勝利果實。
憑藉着這次英勇表現,於建軍榮獲“一等功勳”,組織上看出了他的天賦,也決定對他好好進行栽培。
於是,於建軍便被送到了師教導大隊進行加強訓練。
經過整整一年的磨練,於建軍越發變得穩重成熟,上級領導對他很是看重,訓練結束後,便想要提拔他當幹部。
只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偏偏這個時候,軍隊遇上了改革,中央要求所有接受提幹的士兵都必須經過院校培訓,簡而言之,就是必須有文化。
而由於於建軍很早就參了軍,學歷上不符合提幹要求,最終只能遺憾落選了。
落選之後,於建軍並沒有因此懊惱,他知道以後軍隊的制度肯定會越來越嚴格,便在平時的訓練裡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出人頭地。
於建軍的努力都被上級看在了眼裡,爲了幫助他提升文化水平,還特意爲他爭取到了一個保送軍校的名額。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於建軍四處收集報學材料的時候,他所在的部隊卻接到了整頓改編的命令,這下他不僅沒辦法進軍校,連兵也沒得當了。
按理來說,頂着“一等功”的殊榮,於建軍就算走出了部隊,也應該會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在時代的不斷變換下,這位曾經在戰場上拼死殺敵的英雄,卻不幸接連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
殘酷的生活並沒有給予他特殊的照拂,那散發着紅色光芒的軍功章也無法代替他承擔現實的磨鍊。
1982年1月,於建軍退役回鄉,在被問到有何工作意向時,這位曾經在越南戰場上榮獲一等功的戰士只說了一句:“服從組織安排。”
而對於那項或許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的軍功,於建軍隻字未提。
就這樣,在組織的安排下,於建軍進入工廠做起了一名普通的工人,沒有人知道他的過去,更無人發現他的光芒。
1988年,全國迎來失業潮,普通工人於建軍也被迫下了崗。
隨着收入驟減,一家人的生活也變得十分拮据,妻子勸他把軍功章拿着去找部隊領導幫助,可於建軍卻固執地認爲,自己不能以榮譽去獲取利益,夫妻兩人最後不歡而散。
三年後,曾經倒閉的工廠再次開業,於建軍被召回工作。
就在他以爲自己的人生終於有了曙光的時候,卻沒想到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工廠竟然再次戲劇性地倒閉了。
沒有辦法,爲了養活患有腦癱的兒子,於建軍只能到工地裡用力氣換錢,挖石子、拉煤礦,只要給他錢都願意幹。
後來,好不容易攢了一點積蓄之後,於建軍便開始擺攤賣起了水果,爲了生活下去,他幾乎嘗試了所有底層行業。
生活的坎坷並沒有讓這位英雄低頭認輸,卻反而更加磨鍊了他身爲軍人的堅韌品質,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於建軍最後如願過上了自己的穩定生活。
2000年的時候,縣領導偶然得知這位英雄的事蹟,爲了幫扶老兵,便主動邀請他前往縣科技協會參加工作。
15年後,於建軍再次轉業,他以曾經一等功英雄的身份,被調往縣武裝部繼續從事軍隊工作。
時隔幾十年再次穿上軍裝,於建軍的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他沒有辜負部隊的培養,而部隊也沒有埋沒英雄的光芒。
參考資料:
一等功臣兩次下崗之後《三月風》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