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到93歲!老太獨坐江邊等丈夫77年,哭瞎一隻眼,終於了結遺憾

2014年,在重慶的朝天門碼頭經常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

她總是靜靜地坐在江邊,在等一個讓她朝思暮想的人。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77年。

從16歲到93歲,從青絲變白髮,從一個小女孩變成一個老太太,90多歲的她還在等!

爲等這個人甚至還哭瞎了一隻眼睛。

她是誰?是誰又值得她這樣等?最終等到這個人了嗎?

亂世佳偶,一見傾心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處境艱難,危機四伏,軍閥混戰、日寇入侵,百姓流離失所,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

出生於重慶的張淑英,家境殷實,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渾身散發着大家閨秀的氣質。

十四歲那年,經媒人介紹,她結識了鍾崇鑫——一位年輕有爲的國民革命軍軍官。

那時候的張淑英,對相親這種傳統的婚戀方式並不認同,內心充滿抗拒,她雖然不太願意,但看在媒人的面子上,還是同意見見鍾崇鑫。

這次見面,讓她的人生完全不一樣了。

鍾崇鑫高大英俊,舉手投足間流露着軍人的沉穩和果敢,他年紀輕輕就已是參謀主任,是許多女子心中的理想伴侶。

而張淑英的溫婉秀麗,知書達理,也深深吸引了鍾崇鑫。

兩人一見傾心,迅速墜入愛河。

鍾崇鑫雖然身處軍營,卻對張淑英關懷備至,溫柔體貼。

他會在閒暇時間陪張淑英逛街,甚至想方設法弄到一件白色頭紗,要知道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婚紗是多麼難得的奢侈品。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讓張淑英感受到濃濃的愛意,也讓周圍的人羨慕不已。

1935年5月19日,張淑英與鍾崇鑫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中舉行了婚禮。

結婚後張淑英跟着鍾崇鑫去了江陰,住進了他們新家,當時正處於熱戀期的新婚夫婦,一刻也捨不得分開。

但每次休假回家,鍾崇鑫都給張淑英帶些部隊外面的小吃和新鮮玩意兒。

日子雖然清苦,他們卻過得很甜蜜幸福,鍾崇鑫從不讓張淑英做重活,甚至連洗軍裝這樣的事情也不讓她碰,生怕磨破了她的手。

部隊裡的鐘崇鑫一本正經,回到家就變成張淑英的貼心小棉襖了,對她總是溫柔體貼。

張淑英則像個小女孩一樣,在鍾崇鑫面前撒嬌,耍小脾氣,而鍾崇鑫總是耐心地哄着她,寵着她。

幸福把她包圍了,她傻乎乎地以爲這種好日子能一直過下去。

山河破碎,烽煙四起

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戰爭的陰雲籠罩着整個中國,也打破了張淑英和鍾崇鑫平靜的生活。

鍾崇鑫回家越來越少,愁眉苦臉的。

敏感的張淑英察覺到了丈夫的變化,心中隱隱不安,爲了讓張淑英安心,鍾崇鑫還將她的媽媽和弟弟接到身邊,代替他陪着張淑英。

1937年農曆七月初七,鍾崇鑫神色凝重地回到家中,告訴張淑英他要隨部隊去上海執行任務,甚至來不及收拾行李。

張淑英心中充滿了擔憂和恐懼,她預感到即將發生什麼大事,卻不敢多問。

在臨別的車站,鍾崇鑫只留下一句:“在家照顧好爸媽,等我回來!”

這句話,成了他留給張淑英最後的承諾,也成了她此後七十七年苦苦等待的唯一支柱。

淞滬會戰打響時,鍾崇鑫正趕往上海。

鍾崇鑫作爲國民革命軍的一名參謀長,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他毫不遲疑,奔赴前線。

他明白軍人的職責,就是保衛國家,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辭。

臨行前,他或許在心中默默地對妻子說了句抱歉:“既以許國,便再難許卿。”

鍾崇鑫一到上海就忙着工作,他所在的部隊是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屢建奇功。

之後他又隨部隊轉移到武漢,繼續與日軍作戰,這期間大小戰鬥不斷,鍾崇鑫始終戰鬥在最前線。

張淑英對此毫不知情,她給丈夫寫了很多信,可一封回信也沒收到。

直到1937年12月10日,張淑英才得知丈夫可能陣亡的消息,這消息讓她一下子懵了!

儘管戰火紛飛,她還是覺得丈夫可能還活着,畢竟這種時候消息很難準確。

爲了尋找丈夫,她毅然決然地前往了鍾崇鑫的老家,希望在那裡能夠等到他平安歸來。

這一等,就是七年。

1944年,張淑英終於打聽到鍾崇鑫的消息:他在南京雨花臺犧牲了。

聽到這個消息,張淑英悲痛欲絕,但她仍然希望能找到丈夫的遺骸,讓他入土爲安。

可在那個戰亂年代,要找到一具陣亡士兵的遺骸談何容易。

張淑英婆婆傷心過度,想念兒子,不久後也去世了,接連的打擊,讓張淑英身心俱疲。

在父母的勸說下,她最終改嫁給了李自清,並育有兩兒一女,儘管開始了新的生活,但鍾崇鑫的影子卻始終縈繞在她的心頭,揮之不去。

她經常會獨自一人去碼頭坐着,望着滾滾江水,默默地思念着遠方的丈夫。

心中也始終有一個未了的心願:找到鍾崇鑫的遺骸,讓他魂歸故里。

塵封的回憶,未竟的心願

與李自清的結合,對張淑英來說,更像是一種生活的妥協。

亂世之中,一個女人獨自生活,註定要面對諸多艱辛,再嫁是爲了給自己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也是爲了給年邁的父母一個交代。

李自清是個老實忠厚的人,很照顧張淑英。

結婚後,他們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日子過得平靜而幸福,即便在新的家庭中,張淑英也從未忘記過鍾崇鑫。

她把對鍾崇鑫的想念藏在心裡,從來沒跟家人說過他,她知道過去的就讓他過去,生活還要繼續。

張淑英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個好妻子好媽媽。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孩子們長大成人,張淑英也日漸衰老。

1988年,李自清因病去世,這讓張淑英再次陷入深深的孤獨之中,她開始頻繁地想起鍾崇鑫,想起他們短暫卻美好的愛情。

她意識到,自己心中始終有一個未了的心願:找到鍾崇鑫的安葬之處。

這個心願,在張淑英的心裡埋藏了幾十年,如今,她終於決定將它告訴自己的孩子們。

她向孩子們講述了自己與鍾崇鑫的故事。

孩子們聽後,深受感動,也爲母親的癡情所震撼,爲了幫媽媽完成心願,他們決定找出鍾崇鑫。

可在那個年代,信息傳遞不便,戰爭年代的記錄更是殘缺不全,能找到鍾崇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根本就找不到!

張淑英的大兒子率先行動起來,他前往南京,四處打聽鍾崇鑫的消息,卻一無所獲。

時間來到了2014年,互聯網的普及爲尋找鍾崇鑫帶來了新的希望。

李長貴聽說重慶有個志願者團隊照顧抗戰老兵,就聯繫了他們,想看看能不能幫他媽媽張淑英。

志願者們被張淑英的愛情故事深深感動,決定盡全力幫助她,終於找到鍾崇鑫的消息了。

原來鍾崇鑫犧牲後,他的名字被鐫刻在了臺北忠烈祠的牌位上,以紀念他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

張淑英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壞了,她不顧年邁體弱,毅然決定前往臺灣,親眼看看丈夫的牌位。

深圳一家慈善基金會資助張淑英去了臺灣。

2014年,在臺北忠烈祠,張淑英終於見到了鍾崇鑫的牌位。

牌位上的鐘崇鑫身着軍裝,英姿颯爽,彷彿還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軍官。

照片上是熟人,張淑英看着看着就哭了,七十七年,漫長的等待和思念,終於有了結果。

她在牌位前靜靜地坐了三天,彷彿在與鍾崇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崇鑫啊,我是淑英啊……”張淑英哽咽着說道,“沒想到,再次相見已是七十七年後, 當時的一別,竟成了永別......”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張淑英的深情所打動,他們默默地陪伴着她,分享着她的喜悅和悲傷。

李長貴站在母親身後,看着牌位上那個從未謀面的“父親”,心中百感交集。

他明白,母親的心願達成了。

張淑英和鍾崇鑫的愛情故事,是戰爭年代無數愛情悲劇的一個縮影。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愛情顯得尤爲珍貴,它賦予人們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張淑英的七十七年等待,是對愛情的堅守,也是對承諾的信守。

她的故事讓人深受感動,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和平的意義。

戰爭不僅奪命,還拆散了無數對戀人。

和平年代,幸福生活彌足珍貴,我們要好好珍惜,更要珍惜身邊的人,讓愛與和平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