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座重點城市支撐中部崛起:武漢穩居中部第一城,合肥有望晉級“雙萬城市”

21世紀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吳文汐,實習生王若冰今年以來,中央多個重要會議聚焦中部崛起,釋放出中部地區發展的利好信號。

城市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爲觀察哪些城市在中部崛起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21世紀經濟研究院以GDP超過4000億元、常住人口超300萬爲標準,篩選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中部六省的15座重點城市作爲分析樣本,從經濟和人口的角度看中部地區重點城市近年來的發展成色。這15座城市包括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襄陽、宜昌、太原、洛陽、岳陽、蕪湖、贛州、南陽、常德、衡陽。

從經濟總量來看,中部地區目前擁有武漢、長沙、鄭州、合肥4座GDP過萬億的城市,其中武漢在2023年成功晉級“兩萬億俱樂部”,排在這4座城市之後的是南昌、襄陽、宜昌、太原、洛陽,GDP也在5000億元以上水平。

從人口規模來看,2023年,武漢、鄭州、長沙3座城市常住人口已超千萬,合肥、南陽常住人口也在900萬以上水平,尤其是合肥近幾年人口增量突出,有望成爲中部地區下一個GDP過萬億、人口破千萬的“雙萬城市”。

這15座城市除省會外,多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或都市圈重點城市,除推動自身突破發展、提升能級外,也擔當着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責任,或能在新時代中部崛起下誕生一批新的增長極。

中部非省會城市角逐激烈

15座城市中,武漢在2023年成功邁上2萬億臺階,實現GDP總量20011.65億元,是當之無愧的“中部第一城”。長沙、鄭州、合肥也已是萬億GDP城市,2023年GDP總量分別爲14331.98億元、13617.8億元、12673.78億元。南昌、襄陽、宜昌、太原、洛陽GDP在5000億元以上水平,岳陽、蕪湖、贛州、南陽、常德、衡陽GDP在4000億元到5000億元之間。

近年來,強省會戰略的成效在中部地區十分突出,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5座省會城市佔據中部經濟五強席位的格局依然穩固。

其中,武漢作爲中部地區領頭羊,在2023年迎來了GDP破2萬億的新起點。作爲一座工業基因突出的城市,武漢在近年來形成了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製造、北斗五大優勢產業。2023年,這五大優勢產業產值佔武漢規上工業比重超55%,對武漢工業經濟和整體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明顯的支撐作用。從今年一季度情況來看,武漢工業增幅擴大,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7.5%,其中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1.2%,比上年全年加快24.4個百分點,可見武漢工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從經濟增速來看,鄭州在15座城市中領跑,2023年GDP增速高達7.4%,分別高於全國和全省2.2、3.3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面向2024年,鄭州定下了7%的預期增長目標,這在全國26座同梯隊的萬億GDP城市中也是獨一份。高增長目標下,鄭州今年一季度經濟延續向好態勢,實現6.2%的GDP增速,位居15座中部重點城市前列。

鄭州經濟提速背後,工業是關鍵力量。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鄭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爲12.8%、15%,在15座城市中位居首位。鄭州明確發展的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現代食品、鋁及鋁精深加工六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羣成爲重要支柱,這六大產業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分別實現14.1%和17.5%的同比增速。鄭州同時發力激活工業新動能,2023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9.3%,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在兩位數水平。

相比中部經濟五強城市的穩固格局,第二梯隊城市之間的角逐較爲激烈。從近三年的表現來看,宜昌排名提升最爲明顯,已超越洛陽和太原,位居中部城市第7位。

2023年,宜昌經濟總量達5756億元,首次躋身全國經濟百強城市前50強,居49位,同時實現7.1%的經濟增速,在15座中部重點城市中僅次於鄭州。宜昌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投資是最亮眼的板塊。2023年,15座中部重點城市中近半數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負增長,宜昌以10%的投資增速實現領跑,並連續三年領跑湖北全省。

宜昌“項目爲王”的思路不僅爲其經濟整體發展提供了壓艙石,同時也帶動了優勢產業的突破發展。宜昌的投資聚焦在第二產業,工業投資增長尤爲突出,2023年同比增長18%。今年一季度,宜昌舉辦重大項目簽約活動,簽約項目涵蓋現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文化旅遊、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等領域,均聚焦其錨定的五大優勢產業領域,由此可見宜昌產業鏈投資招商的思路,力爭以重大項目帶動產業發展。

相比之下,歷史上一度輝煌的洛陽,如今不僅與同省的鄭州產生了明顯差距,還在近幾年被多箇中部城市一路反超,失去了原本“中部非省會第一城”的地位。2023年,洛陽實現GDP總量5481.6億元,居中部城市第9位,經濟增速爲3.5%,與洛陽在2023年初定下的7%的預期增長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認爲,對於中部多數城市而言,工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洛陽爲例,以往的發展主要依靠工業、旅遊,從去年的數據來看,旅遊業沒能帶動消費及服務業實現強增長,而工業失速對於經濟造成了拖累,2023年洛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爲0.2%。對於洛陽而言,破局的關鍵仍然在工業。事實上不只是洛陽,中部擁有多個老牌工業城市,部分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相對滯後,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需加大力度推動產業體系現代化,在壯大優勢產業的同時挖掘產業新風口、新賽道。

此外,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中央提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份,要防止“一市獨大”的弊端,有意識培養多箇中心城市背景下,中部地區除了“強省會”外,也要在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戰略引導下培育一批新的增長極,從單核引領向多核驅動轉變。15座中部重點城市中,襄陽、宜昌、洛陽、贛州、岳陽、衡陽、蕪湖等被明確支持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但目前來看,部分城市還未形成對於區域的明顯帶動作用。

武漢、合肥人口增量突出

探討中部城市的發展,另一值得關注的維度是人口。對於城市而言,人口規模對工業、地產基建、服務業等發展均有影響。

15座中部重點城市中,武漢、鄭州、長沙已是千萬人口城市,2023年,3座城市常住人口規模分別爲1377.4萬人、1300.8萬人、1051.31萬人。此外,合肥常住人口爲985.3萬人,有望成爲中部地區下一個“雙萬城市”。

經濟與人口的發展相輔相成,爲進一步釋放人口紅利,這4座城市均已就下一階段的人口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劃。例如,《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顯示,到2035年鄭州常住人口將達到1800萬人;《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提出,到2035年武漢可容納常住人口1660萬人;長沙、合肥也將分別達到1550萬人、1300萬人。

可以看出鄭州雄心勃勃,如果目標順利實現,未來鄭州將領先武漢過百萬人口,成爲新的“中部人口第一城”。事實上,在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佈時,鄭州就曾一度超越武漢,以約27萬人的差距短暫坐上中部人口規模第一的寶座,但在次年便被武漢奪回優勢。

除了這4座城市外,南陽、贛州、洛陽、南昌、衡陽、襄陽、常德常住人口規模也在500萬人以上水平。

南陽2023年人口規模近950萬,是河南省人口第二大市,僅次於省會鄭州。但南陽龐大的人口規模並未充分轉化爲發展紅利,2023年,南陽GDP爲4572.17億元,落後於襄陽、宜昌、洛陽、岳陽、蕪湖等人口規模更小的城市。這與南陽的人口分佈有關,南陽城區人口偏少,根據2022年10月發佈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河南省內的鄭州已是特大城市,洛陽、開封、新鄉爲Ⅱ型大城市,但南陽並未列入大城市名單,這意味着在南陽900多萬人口中城區人口數不足百萬。同時,南陽城鎮化率也偏低,2023年爲53.1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南陽龐大的人口並未聚集在經濟和產業活動更密集的區域。

此外,南陽是農業重鎮,工業結構偏重,且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較慢,製造業和服務業對於人口的吸納能力不足,一方面導致勞動力無法轉化爲更多的財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吸引力減弱,人口出現流失。

從15座城市近年來的人口變化來看,與2020年七普數據相比,武漢、合肥、長沙、鄭州、南昌、蕪湖、洛陽、贛州、襄陽9座城市實現人口正增長,岳陽、常德、宜昌、衡陽、南陽人口出現負增長。太原未公佈2023年常住人口數據,不過2022年太原人口仍是增長態勢,相比2021年增長4.4萬人。

武漢在15座城市中人口增長最爲突出,近三年增量達到144萬人以上,其中不排除疫情後人口迴流的因素,但迴歸常態後,武漢人口依然延續上揚趨勢,可見近年來在經濟提速、產業結構優化、營商環境改善等條件下,武漢對於人口的吸引力增強。同時,武漢近年來推行的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黃鶴英才計劃、3551光穀人才計劃等人才政策也起到一定效果。

合肥人口增量在15座城市中僅次於武漢,近三年增長超48萬人,僅2023年就實現了21.9萬人的增量。一方面,這與合肥的經濟產業發展有關,近年來合肥精準搶抓產業風口,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均積攢了一定優勢,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一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0.6%、12%,在15座中部城市中僅次於鄭州。另一方面,合肥多重區域戰略加身,在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推進和中部崛起邁入新階段的背景下,合肥處在兩大戰略疊加的重要地帶,既能夠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和資源外溢,同時也能共享中部崛起政策紅利。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現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格局發生變化,中部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的局面雖未完全改變,但已有了明顯的減緩趨勢。這既得益於國家層面對於中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加持,也與中部省市出臺的一系列吸納人口流入的舉措有很大關係,進一步提升了中部地區產業對勞動力和附加人口的吸納能力,以及城市空間和服務對於人口的承載能力。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戰略腹地建設、國家重大生產力佈局,中央時隔五年召開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中部崛起新政策等多重利好信號下,中部地區發展迎來新的窗口期,隨着建設與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中部區位、資源、產業等稟賦優勢的逐步盤活,中部地區的重點城市作爲一個個增長極,將支撐中部的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