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之大變局 今年中國將失去美國第一大進口國地位

2009年來的趨勢首次大反轉,今年中國將失去美國第一大進口國地位。(圖/Sutterstock)

據美國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所佔的比例預計是15年來首次從第一位跌落。今年前5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同比下降25%,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日媒分析稱,佔全球經濟總量40%的中國和美國在政策主導下出現分割,國際貿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日經中文網》引述美國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指出,1-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金額爲1690億美元,佔其進口總額的13.4%,比去年同期低3.3個百分點,是19年以來的低水準。日用品、電器等範圍廣泛的中國產品的進口量均有所下降,半導體進口額則減半。

與此同時,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達到195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加拿大也以1760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即使在上半年(1-6月),也極有可能超過中國。取代中國對美國出口份額中增加最顯著的是東協,東協1-5月對美國出口達1240億美元,是歷史第2高位,比10年前翻了一番。

美國對中國出口與去年同期持平,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後排名第3,但所佔份額爲7.5%,大約是加、墨兩國的一半左右。其中美國商用飛機等產品對中國出口失去上升勢頭,出口份額在2020年達到峰值(略低於9%)後持續下降。

報導指出,中國在2009年超過加拿大成爲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當時美國正處於2008年雷曼金融危機後的經濟衰退中,高成本的美國製造業失去了競爭力,而中國則憑藉其低廉的價格和供應鏈羣聚效應提高了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5年前的3.8倍,出口總額增長了2.5倍。

此後數年中國對美輸出份額持續上升,到了川普上臺時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導致中國對美出口驟降。拜登政府也繼續對中國加徵關稅,還以經濟安全爲由,在尖端半導體和通信設備方面採取限制措施,此外半導體和電池等4個關鍵領域,下令重組供應鏈。許多企業開始將供應移出中國,並擴大在東南亞、印度與墨西哥的採購。

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當然會給美國帶來物價飆升等問題,但是,降低中國風險在美國國會得到了兩黨的支持,與友好國家共同完成供應鏈的「友岸外包」行動正在獲得動力。

不過,對美出口減少後,中國正在增加向東協的出口。根據中國官方統計,1-6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7%,而對東協出口增長2%,成爲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有觀點認爲,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加工後運往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迂迴出口」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