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本能寺之變中,黑武士彌助誓死追隨織田信長,恪守一生承諾

彌助,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黑人武士,也是日本戰國時期一代霸主織田信長的貼身侍衛,參與了影響日本歷史進程的本能寺一役。

織田信長有日本曹操之稱,雄才大略、驍勇善戰。

1581年,處於人生巔峰織田信長在京都視察時,看到幾名武士在打架,其中一人肌膚黝黑如炭,戰力彪悍,所到之處擋者無不披靡。

之所以說是打架而不是決鬥,因爲這些腰間配刀的武士並未拔刀相向。

武士拔刀意味着死傷之戰,真實的歷史可不像電影和電視裡表現的,動不動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武士地位高,但並沒有高到可以隨便殺人的地步,如若違反會遭受重處。

武士大多是久經沙場的人,爭鬥時他們比一般的人更加冷靜,知道在什麼時候拔刀,什麼時候拳腳相向。

很多社會大哥最後的歸宿都是死在一些年輕人或愣頭青的手裡,年輕人做事非常衝動、不計後果,而成年人的世界裡有更多的利益和權衡。

這場打鬥很快結束,一個高大黝黑的武士以一敵四,迅速擊倒四人,震懾住其餘武士不敢上前,鶴立雞羣。

織田信長饒有興趣,不僅駐足觀看,還爲黑武士鼓掌,問:“你叫什麼名字?”

織田信長名震日本,黑武士自然認出問話者的身份,鞠躬回道:“回稟大人,在下彌助。“

千軍易得,良將難求。對於高手,多多益善,織田信長點點頭,招募他說:“你很不錯,可願意追隨我?”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日本第一人賞識,黑武士兩眼放光,恭聲回答:“承蒙青睞,我願誓死追隨,此生只爲你而戰。”

追隨領主,爲其掃蕩天下,在主公面前戰死,這是當時日本武士畢生所追求的境界。

回到駐地,織田信長讓人帶彌助去清理乾淨:“他一身太髒,皮膚上沾滿了污垢。”

當清潔妥當的彌助再次出現在織田信長面前時,織田信長從未見過黑人,第一反應是沒洗乾淨。

織田信長問:“你的皮膚是塗黑的嗎?”彌助回答:“我生來就是黑皮膚。”

織田信長將信將疑,讓彌助脫去上衣,在他的見證下當場讓人清洗彌助的皮膚。

清洗結果是未見皮膚潔白,只見水光閃閃,黑而發亮,猶如玉澤。織田信長這才相信,這顏色是天生的。

隨後彌助跟隨織田信長南征北戰,成爲歷史上第一個被冊封的,也是被記錄在案的黑人武士。

16世紀的歐洲正是新教基督教和舊教天主教的激烈交鋒,文藝復興、民族國家的崛起等。

這意味着歐洲進入了戰火紛飛的時代,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到非洲招募黑人士兵,因爲黑人體格更強壯,酬勞更便宜。

彌助就是一名從非洲招募而來的職業軍人,戰爭結束後,相比於窮鄉僻壤的非洲,他毫不猶豫選擇留在歐洲。

老兵不會死,只是漸凋零。退伍後的彌助空有一身孔武有力,卻無用武之地,無奈之下做起保鏢和跑腿工作。

1579年彌助作爲意大利傳教士亞歷山德羅·瓦利尼亞諾的保鏢,跟隨他傳教,一路從印度到達日本。

日本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織田信長拒絕了瓦利尼亞諾在日本傳播基督教的申請,並限令其離開。

瓦利尼亞諾離開日本,彌助留了下來,因爲他發現日本人尚武,在這裡武士有崇高的地位和不菲的收入。

彌助在日本學習語言、劍術,輔以黑人優秀的體格、協調性和柔韌性,很快脫穎而出。

1581年,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彌助與信長織田會面。

他身高超過六英尺,以一敵十,給織田信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織田信長給他取名“彌助”,給予他武士的身份,賜予他住宅、短刀、女子,讓他做自己的貼身侍衛,爲自己持武器。

彌助成爲了織田信長麾下唯一的外國人武士,他作戰勇猛,每每衝鋒在前,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織田信長非常器重他,甚至表現過要任命他爲大將攻城掠地,事成後封爲城主的意願。

然而世事難料,1582年6月,明智光秀髮動本能寺之變……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几乎奪取了以京都爲中心的近畿全境,而另一個對手武田勝賴的勢力也在這一年被織田和德川的聯軍所滅亡。

此時,織田信長的大敵,僅剩下日本島中國地區的毛利氏、關東地區的北條氏以及北陸地區的上杉氏而已。

毛利氏被織田信長用蠶食和消耗戰,打得只剩一口氣;

北條氏在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攻擊下已是岌岌可危;

上杉氏由於家主逝世,內亂不已。

織田信長結束戰國時代和統一日本的目標即將達成。

因此在5月底織田軍即將發動對毛利氏的最後一戰,雄圖霸業即將達成,織田信長親臨前線視察,慰籍和勉勵,畢其功於一役。

6月1日,織田信長信心滿滿返回京都,下榻於四條坊門的本能寺,兒子織田信忠住在相隔不遠的妙覺寺中。

6月2日清晨,兵變突至,織田信長被叛軍重重包圍在本能寺內。

織田信長身邊的護衛,只有數十人,外出打探的人回來後,織田信長第一反應是詢問左右:“是城介有異心嗎?”城介是織田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的小名。

織田信長最初猜測是長男織田信忠要奪權篡位,打探的人搖頭說:“水泄不通,無法探明。”

織田信長對衆人說:“去二條御所,奪馬衝出去。“彌助爲織田信長取來長槍迎敵。

這次兵變與織田信忠毫不相干,始作俑者是織田信長最信任和器重的家臣明智光秀,他不甘心一直屈於人下。

明智光秀眼見織田信長即將統一日本,擔心大局一旦定型再無機會,所以決定在本能寺幹掉織田信長,攪亂天下,渾水摸魚。

二條御所是本能寺的馬廊名稱,然而明智光秀早就猜到了織田信長會奪馬而逃,因此叛軍首先就控制了馬廄。

織田信長在家臣和護衛二十四人的保護下向馬廊突進,然而敵軍人多勢衆,他們迅速陷入重圍。

矢代勝介、伴太郎左衛門、伴正林、村田吉五等大將全都在此戰死。

寄宿或居住在附近的湯淺甚介、小倉鬆壽等人聞訊前來救駕,試圖突入寺中,也都英勇犧牲。

織田信長在與亂軍作戰中負傷,護衛也被衝散或攔住無法脫身,織田信長見突圍無望退回大殿中。

織田信長此時已知不可倖免,他不願死在兵卒的手中,這種死法是武士和貴族的恥辱。

織田信長脫下上衣,命人在殿內點火,準備切腹自盡。

爲了給織田信長爭取時間,他的衛士一部分佔據側面,以弓箭射殺,一部分持槍正面迎擊明智的叛軍。

織田信長切腹後,大火瀰漫。大殿中存儲有大量火藥,在火藥加持下火勢兇猛,織田信長一代霸主在烈火中灰飛煙滅,時年四十九歲。

織田信長自殺後,他的長子織田信忠並不知曉織田信長已經身亡,帶兵從外線來救援。

被阻擋後,家臣見叛軍勢大,懇求織田信忠快走,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回家族主持大局。

織田信忠說:“圖謀這等大逆的賊黨,必已封鎖了各個重要路口,逃離也是橫死街頭,所以不要做徒勞的移動了。”

於是不顧阻攔,繼續搏殺,被叛軍反包圍,力戰兩個多小時後,織田信忠和五弟織田勝長寡不敵衆而自殺。

事實上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完全是臨時起意,策劃和準備並不充分,沒有封鎖京都的各個入口。

黑武士彌助戰鬥力十足,以一當十,他是一個好的武士,但不是一個好的保鏢,殺得興起,居然遠離了織田信長,被叛軍纏住無法脫身。

在織田信長和織田信忠戰死後,彌助力竭被明智光秀手下的武士活擒。

明智光秀早聽聞彌助戰鬥力爆表,有意招攬:“你可願意爲我而戰?”

“我發過誓一生只爲一人作戰。”彌助毫不猶豫地搖頭拒絕,作好赴死準備。

明智光秀並未生氣,他認爲黑人不過是動物,不明事理,理應善待。

更何況他並非日本人,不必處死,故而饒其活命,將其釋放並送往京都的南蠻寺安置。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黑人的歧視,把黑人當動物看,從古到今就有。

明智光秀志大才疏,以爲自己是戰神,實際爲胎神。不久被豐臣秀吉擊敗,樹倒猢猻散,衆叛親離,身首異處。

明智光秀死後,彌助離開南蠻寺,此後銷聲匿跡,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世間再無任何關於他的任何記錄。

有人說他回非洲去了,有人說他在日本歸隱山林。無論哪一種說法,至少有一點他做到了,那就是當初遇到織田信長時他的效忠“今生只爲你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