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養出0.6公分癌細胞 國衛院「體外3D培養技術」助抗癌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國忠(中)團隊研發新的體外細胞培養技術,有助於落實癌症個人化醫療及新藥開發。(王家瑜攝)

癌症治療方式日新月異,根據每位患者的腫瘤環境不同,需要發展個人化醫療。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研發「體外3D癌細胞培養技術」,有別於過去將人體細胞取出後放在培養皿中,這項新技術是運用多孔性骨支架模擬真實腫瘤環境,並使用專利技術的「腫瘤加速器」,14天內就能形成足夠大的腫瘤組織。目前已完成測試胰臟癌、腦癌、骨癌等10多種癌症細胞,未來有望成爲評估個人化癌症治療的利器。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癌症死亡率是「健康臺灣」重要目標之一,當新的治療方式問世,該如何評估效果?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國忠表示,過去常以動物來模擬,或是將細胞取出在培養皿培養,讓細胞一個一個貼在上面,但這樣的做法和人體內完全不一樣。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國忠說明「體外3D癌細胞培養技術」,有別於過去將人體細胞取出後放在培養皿中,這項新技術是運用多孔性骨支架模擬真實腫瘤環境。(王家瑜攝)

董國忠團隊研發新的體外細胞培養技術,運用如同菜瓜布般的多孔性材料,製作出有着大、中、小洞的支架,模擬人體組織的阻抗性,讓藥物、細胞等物質在固態環境中傳遞。團隊也利用蛋白質區域性固定技術,先以晶片模擬距離和密度,再將蛋白質固定在支架表面,還可以特定圖騰做區域性固定。

另外,團隊也利用專利技術的「腫瘤加速器」,有別於過去體外細胞培養常常需要數個月,新技術可以在14天內形成足夠大的腫瘤組織。董國忠說明,一般用二維培養時,低濃度藥物就可以消滅癌細胞,但在臨牀上的三維環境時不見得有效,因爲藥物需要穿過組織的阻抗環境,因此需要足夠大的組織,才足以確認治療是否有效。

以胰臟癌爲例,使用這項技術可在14天內培養出0.6公分的腫瘤組織。董國忠說,目前已完成10多種癌症細胞測試,包括肺癌、腦癌、胰臟癌、乳癌、骨癌等,這項新技術的優勢是適用於複雜性疾病,例如癌症多重轉移等。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可落實個人化醫療,對新藥開發也有很大的幫助。國衛院副院長陳爲堅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體外模型,幫助病人評估個人化的腫瘤治療,可以更精準選擇最佳治療組合,治療勝算更高。

董國忠表示,該技術已進入專利審查階段,並已完成大量樣品測試,可在實驗室內同時測試60個樣品,相信未來對於癌症治療研發是很有利的工具。國衛院自今年8月起公告接受「測試藥物腫瘤組織學體外評估」委託研究服務,同時與生技公司洽談技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