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公投》國家地理雜誌談藻礁慘遭出征 嘆:已成今日執政黨慣用模式

《國家地理》雜誌貼文附在一段內部廣告之後,若沒展開還看不到。(摘自國家地理雜誌臉書)

《國家地理》雜誌臉書6日推薦最新一期報導的封面故事〈藻礁,何去何從〉,不料竟遭「出征」。該雜誌社沉寂多日,昨日在臉書以〈誰讓藻礁成爲激情對決的戰場?〉爲題感嘆,大談藻礁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今日執政黨的慣用模式:「核能、萊豬進口,甚至防疫與疫苗,哪一個不是原本應基於科學探討,理性對話,卻一再被政治化、兩極化,最後成爲政治與激情的對決?」這篇貼文附在一段內部廣告之後,若沒展開還看不到。

《國家地理》表示,距離「珍愛藻礁」公投僅有1個多月時間,爲釐清這個自今年5月以來掀起軒然大波的公投案爭議,該雜誌社本期特別製作了〈藻礁,何去何從〉專題,作者與2位攝影師數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園藻礁地區,訪問多位學者專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讓讀者更深入認識這個攸關生態、環保、經濟、能源甚至國安的問題。

該篇報導指出,桃園藻礁可以說是一片生物學上的奇蹟。每年僅能生長0.1公分的造礁藻類,自4500年前開始出現,竟逐漸構築成一片綿延27公里的廣大礁石區,孕育了臺灣沿海罕見的生物多樣性。由於乍看其貌不揚,藻礁生態系早年不受重視,反而被當作無價值的荒地,桃園許多工業區便設於藻礁分佈區附近,工業與民生廢水與廢棄物長年威脅,使得這片藻礁如今奄奄一息,保存尚稱完好的僅有大潭與觀新二地,而有些學者指出,大潭的生物多樣性及藻礁生存狀態又優於觀新。雜誌社採訪人員的觀察也支持這樣的說法。

《國家地理》表示,另一方面由於臺灣的能源發展規畫,需要大量增加天然氣進口,大潭既設有北部最大的單一發電廠,也就需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來儲存燃氣,以確保發電穩定。其選址就正好選在大潭藻礁的位置。經濟與保育的對立於焉展開。大潭藻礁爭議並不是新議題,實際上許多學者與保育人士已經奔走十多年。今日的執政黨在野之時還曾經大力支持過。既有多年時間緩衝,理應足以尋求替代方案,避免經濟與保育之間面臨二選一的局面。然而並未如此發展,如今交付公投,全民都必須在能源與環境兩個同樣重要的選項中,做出艱難的抉擇。

《國家地理》表示,原本能以事實、調查爲基礎,以科學作後盾,理性客觀討論的議題,如今變成政治角力,民衆被迫做非黑即白的選擇,無論哪一方獲勝,實際上都沒有真正贏家,後果都要由全民承擔。「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大潭藻礁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今日執政黨的慣用模式:核能、萊豬進口,甚至防疫與疫苗,哪一個不是原本應基於科學探討,理性對話,卻一再被政治化、兩極化,最後成爲政治與激情的對決?這種處理模式如果不改變,政府與民衆最終都將陷於作繭自縛的困境,而真相與科學只會離我們愈來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