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正在小紅書上「假裝懷孕」

最近流行一種“電子懷孕”,看得人摸不着頭腦。

什麼意思?

就是說一羣年輕人突然在社交網絡上官宣“懷孕”,甚至還附上更多細節:

“一次意外懷了孕,沒想到渣男跑路了,而我是個新時代獨立女性,於是決定——去父留子。”

圖源:小紅書

接着繼續貼上各種經濟賬單:驗孕棒30元,葉酸25元,產檢300元,孕期書籍140元,補劑60元,安撫小玩偶25元...

看着像模像樣,但你仔細讀就會發現一些端倪:葉酸可以去社區免費領,而且裡面很多金額是錯的,懷孕建檔得花費小一千。

養娃花費統計表

原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女孩是在假裝懷孕,實際上她藉着電子懷孕的劇情,讓自己攢錢。

假懷孕,真存錢,每天要把因爲電子懷孕產生的花費,對應的金額打進一個只進不出的卡里。

最開始想到這種攢錢方式的女孩小丁,還在網上po出劇情,每日分享,廣大網友紛紛加入,成爲“劇情玩家”,跟着小丁“葉酸花費30元,玩家請往你的賬戶裡+30元”。

圖源:小紅書

好像是這麼回事,我們天天感嘆存不下來錢,但眼看着朋友圈親戚,生了二胎,換了更大的住房,大家都是打工人,也不知道他們買房的錢哪兒來的。

果真是那句老話:“存不下錢,那試着養個娃吧”,不過這幫年輕人選擇“賽博養娃”。

假懷孕真存錢

玩個遊戲血賺

一開始網友看到這些假懷孕官宣帖,每天事無鉅細po費用明細,會覺得:爲了存這麼點兒錢,不必這麼拼吧。

但是很快她們都開始蠢蠢欲動,從質疑、理解到加入,“虛擬懷孕存錢法”太上頭了,那些細緻的教程讓人彷彿真的跟着雲體驗40周孕期的全流程。

圖源:小紅書

“再窮不能窮營養,再苦不能苦孩子”,本着這樣的信念玩遊戲,那種母愛的光輝,是不是一下子就有攢錢的動力了。

最開始女孩小丁想寫這樣的劇情,因爲小時候爸爸媽媽總說“我們養你花了多少多少錢”,她不服氣,“能有多少?我長大也養一個”。

果然養小孩真挺費錢的。

小丁每日不落地po劇情,因爲“默默存錢很容易中途放棄,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存錢並不好玩也不容易堅持,但有了這個劇情,就成了我的責任,該存錢了,不要忘了,不然它就死掉了。而且劇情是自己加的嘛,豐儉由人,存錢壓力沒這麼大”。

圖源:長江雲新聞

確實如此,當存錢變成遊戲,那種快感機制會推着人更容易堅持下去。

如果懷孕實在沒有代入感,沒關係,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副本。

網友們的智慧真的是堪比愛因斯坦,現在網上可不止“雲懷孕”一種沉浸式劇本,思路打開,你想要的應有盡有——

有的選擇給自己上難度,從“雲懷孕”上升到“雲養娃”,爲素未謀面的孩子掏着真情實感。

有的養娃不得行,養貓很可以,天天在網上雲吸貓,是時候付出些真金白銀了,當個虛擬鏟屎官,每天不同樣換着做貓飯,不要太快樂。

圖源:小紅書

有的選擇“重新養小時候的自己”,每天給小時候的自己吃好吃的,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美味統統滿足,想想都幸福。

圖源:小紅書

類似的還有“養小時候的媽媽”。

這個女孩不想媽媽吃她小時候吃的苦了,她想穿越到媽媽小時候,“我的媽媽將由我來守護”。天哪,寫得好感人。

圖源:小紅書

想要輕鬆一點的朋友,可以選擇“假裝摸魚存錢”,每天幻想着摸魚吃各種小零食,這不比吃播還讓人上癮。

圖源:小紅書

或者“跟男高談戀愛”吧,富婆的快樂誰懂啊。

不喜歡男高,也可以“和許光漢談戀愛”,反正都是做夢,不如夢點大的,跟男神在一起每天都得轟轟烈烈,過得有滋有味。

圖源:小紅書

更有甚者,想象自己魂穿《甄嬛傳》假裝甄嬛存錢。

圖源:小紅書

如果覺得甄嬛那樣的大戶人家咱比不起,可以假裝自己是安陵容,她家境貧寒,卻有種弱小偏要勉強的倔強,這一回,安陵容不再活成別人的npc。

圖源:小紅書

還有哈利波特劇本、末日生存劇本、女明星預備役劇本、繼承莊園劇本...

多線劇情一起做也行

有的則不裝了,直接就是現實主義“假裝養老存錢劇本”,主打一個率先沉浸式體驗養老成本,未雨綢繆。

“假裝攢錢遊戲”的背後是年輕人高漲的儲蓄熱情。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教授在接受長江雲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看似遊戲的行爲背後,其實是年輕人生活態度的變化,經濟觀念的變化,一方面通過模擬來體驗生活的艱辛,一方面也在自我成長。看起來搞笑的背後,是年輕人的覺醒。”

其實近些年,攢錢相關話題頻繁登上熱搜,“30歲攢10萬意味着什麼”“有多少錢才能實現財富自由”,最近又在流行“現在年末式攢錢還來得及嗎”...

圖源:新浪微博

說明這屆年輕人普遍感受到了經濟壓力,想要通過一些玩梗的方式消解焦慮,同時創造新的玩法正面應對它。

有個豆瓣小組叫“喪心病狂攢錢小組”,裡面有60萬人陪伴式一起存錢。

圖源:豆瓣小組

有的分析心得“像老人一樣生活”;有的挑戰自己30天花300元;有的分享買菜省錢大法。

我最喜歡看的小姐姐從2014年最後一天開始分享自己的存餘和開支,目標是回答標題那句靈魂拷問“如果突然失業,能舒服生活多久?”

圖源:豆瓣小組

這個組裡沒有吵架撕逼,沒有戾氣罵戰,只有互相鼓勵,美美與共,把攢錢活成一種生活方式。

只逛B1B2的年輕人

在超市玩起了定向越野

存錢這塊這屆網友拿捏了,但是耐不住花錢的地方多啊。

無所謂,網友會出手,前段時間“年輕人逛商場只去B1B2”爆上熱搜,畢竟年輕人需要的東西B1B2層已經包圓了。

以前被視作旺鋪的樓層早已無人問津,於是那些商鋪品牌決定跟着遷徙,哪裡有人流,品牌就去哪裡,直到B1B2層也開始“一鋪難求”。

圖源:新浪微博

可人流量只是表面數據,品牌主動下沉也於事無補,因爲內在原因是這屆年輕人的逛街模式是“只逛不買”了。

有種新名詞叫做“指點型逛街”。

出地鐵直通溫度適宜的負二層,團購一個9塊9奶茶;

看看雜貨店有些什麼新鮮玩意兒,猜猜用途,不買;

逛家居店點評一下沙發質感,猜猜價格,不買;

逛服裝店摸一下新款衣服,挑剔價格離譜,不買;

逛盲盒店點評一下自己喜歡的角色,吐槽設計細節,不買;

要不就是去試吃新產品,名創優品試全妝,蘋果店玩樣機,換家商場把上述流程再走一遍...

圖源:新浪微博

簡直是街溜子把街換到了商場,只逛不買,主打一個陪伴,只奔B1B2,年輕人是挺underground哈。

現在光是“商場walk”已經落伍了,年輕人開發出了花式耗時間的陪伴遊戲,對小學生來說太幼稚,對我們來說剛剛好。

簡單款就是“猜猜多少錢”,文藝復興把上古綜藝《超市大贏家》搬到現實。

綜藝《超市大贏家》猜價格比賽

進階款則是“大家來找茬”,又稱“尋寶大作戰”。

玩法就是幾個搭子一起去大賣場,分別用手機拍下某個商品的局部,然後交換照片開始忙忙碌碌尋寶藏。

圖源:小紅書

規則簡單,上手就會,一玩就費,不費錢包光費眼。

因爲很快就會有卷王發揮想象力,從常規款跨越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拍攝角度。

接着有偵探學會了“找不到主體物找環境參照物”的定向越野思路。

然後反偵察員就開始了打亂參照物的拍攝技巧,總之一步一步上難度,逛超市哪裡還無聊,時間根本不夠用啊。

“超市大作戰”刁鑽拍照:這麼玩是吧

後來大家都八百個心眼子,實在找不到正確答案,只能互相放水,在各種提示下順利通關。

覺得“超市大作戰”太費眼睛,沒關係,可以整一出“高配版過家家”。

就是大家互相打開實時共享地圖,然後在不同地方,甚至不同樓層,靠地圖辨別方向抓人。這不是妥妥現實版“霍格沃茨活點地圖”嘛,不會看地圖的路癡有難咯。

圖源:b站 @真的風車車

遊戲可以越來越幼稚,而玩家卻會越來越上頭。

這屆年輕人不僅只逛不買,而且還逛出了風格逛出了水平,他們用實際行動表示,逛街嘛好玩最重要,消費都只是浮雲。

畢竟現在的關鍵詞不是消費主義,而是“反向消費”。

老派國貨在花西子翻車之後突然走紅,畢竟量大便宜還貼心,不會PUA“79塊哪裡貴了”。

圖源:小紅書

百萬網友開始手把手教買國貨的大爺大媽學會直播間。

圖源:新浪微博

他們開始買臨期,薅羊毛,在你看來是臨期商品,在我看來是1折的寶貝。

圖源:豆瓣小組

00後在小紅書特自豪地分享“摳門經濟”,熟練玩轉閒魚二手,重複利用一切。

一代人囤一代人的破爛,破爛再改造美滋滋。

圖源:新浪微博

曾經沒有什麼事是一隻包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買兩個;現在包的盡頭是蜜雪冰城袋子。

小紅書問:包的盡頭是什麼

時尚界今年還想苟延殘喘一下,拼命整活,什麼多巴胺穿搭、美拉德穿搭、老錢風穿搭...全世界都想指點潮流。

這屆網友決定徹底鬆弛,不裝了,直接擺爛了一個“沒錢風穿搭”,aka“老窮風no money”,無需付費,就能趕上,大聲宣告,我沒錢。

圖源:後浪研究所

甚至旅遊也開始了反向旅遊。

旅遊目的地從那些人從衆的熱門景點中解放出來,去到三四線小城市好吃好喝,淄博就是這趟反向旅遊的大贏家。

圖源:新浪微博

或者大學生特種軍旅遊,咱不走舒適,就走量,時間反正就那麼多,一週玩遍五嶽,你就說性價比高不高吧。

圖源:網絡

總之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我們這代年輕人決定慾望降級。

不再崇拜“擁有”,不再渴望“越多越好,越貴越好”,身份是自己給的。

相聚是緣,樂趣爲王,玩過了就當擁有了。

物慾倦怠後

新節儉主義回潮

“摳門一代”“反向旅遊”“只逛不買”“沒錢風”“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精神狀態演我”...青年文化將一個又一個熱詞創造出來,都在說明這屆年輕人對主流社會標準的拒絕。

圖源:新浪微博

曾經我們生活在身份社會,處在什麼樣的階級身份享用相應的衣食住行物品,貴族、平民不得僭越,於是當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浪潮襲來,出現了市民、中產等新興力量,這是一種反叛。

於是人類來到消費社會,我們通過消費什麼樣的商品定義自己屬於什麼樣的人羣,生產力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一切都欣欣向榮,充滿了粉色泡泡,彷彿消費就是幸福的答案。

“消費主義萬歲”

但是當瞬時的快感過去,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倦怠。

因爲資本擴張的運行邏輯就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效率至上,人不是世界的主體,而成了流水線的一環,人被異化成了數據民工、購買力、消費世界中的一串代碼。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提到“不合格的消費者,因爲無法參與經濟循環而喪失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不消費就成了新窮人,不道德的,社會價值低下的人。

這樣的狀態被韓斌哲稱之爲“倦怠社會”,特徵便是過度工作、過量消費、積極社交、過度疲勞:

看上去我們似乎擁有了一切,我們卻失去了最根本之物,即世界。世界喪失了語言和聲音。在交流的喧譁聲中,寧靜消失了。商品的堆積和大衆化填滿了一切空白。商品佔據了天空和地面。

上帝與來世不復存在,世界失去了神性、崇高的屬性,生活淪爲工作和消費。我們自身亦被商品化,自我剝削、自我攻擊,直至死亡訪客終結。

在各種標準之中、各種鄙視鏈之中、條條大路通卷王的窒息之中,人們感受到狂喜泡泡之下,是虛無,是大餅,是無聊的跟風循環,世界的本質是復讀機。

於是爲了逃離倦怠,爲了逃離被制定的標準,纔有了年輕人制造出來的以對抗消費爲己任的文化思潮。

過去三年,有個詞不斷被人提到,那就是“新節儉主義”。

中山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王寧認爲,

“消費社會的邏輯下,社會結構可分爲青年友好型和不友好型社會。在不友好型社會中,青年人會更多地進行一種亞文化式消費。

薅羊毛、特種兵旅遊、反斷舍離、破爛改造...可以算是青年人一種具有某種反叛性的亞文化,他們曬的不是節儉,實際上是抒發自己在社會結構中處境的一種無奈。”

“新節儉主義”的理念,很像日本學者山崎正和在《靈活的個人主義的誕生》中所說,消費應該是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爲表面的目的,而實際上追求的是充實地度過時間。

圖源:Top Beauty

日本率先進入到生產過剩、老齡化、低物慾的時代,另一個日本社會學者三浦展研究日本消費歷史總結出四個不同階段:

一是模仿西方消費方式爲主;二是以家庭爲單位的大宗消費爲主;三是物質過剩的高度消費社會時代,強調個性化、差異化和品牌;四是轉變成了強調共享、無logo,重視公共社會效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也許我們也正走在這樣的觀念轉變之中,我不會感到憂心忡忡:“這屆年輕人都不消費了,可怎麼辦?”

其實挺好,至少比以前好,以前兜售“精緻生活方式”的背後總帶着規訓的聲音。

現在那些花俏的名詞和發瘋的精神狀態一天一變,沒個正形,全是歪理,但至少不再是至上而下的話語。

而是青年人自己的聲音,而且再怎麼癲,其實都在安慰你說,沒多大事兒,放過自己,接納自己。